2003年深秋,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喜悦中时,一位年轻的预备航天员却在黑龙江的一个小院里失声痛哭。他就是翟志刚,那个后来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英雄。可谁能想到,就在神舟五号发射的那一天,他接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当时的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为什么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催人泪下的故事?
世人只知道2003年10月15日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却不知这一天对于翟志刚来说,是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当神舟五号飞船缓缓升空时,作为预备航天员的翟志刚正在航天城内执行任务。此时的他,和其他航天员一样,正在紧张地观察着发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航天城的值班室却接到了一个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电话。电话那头,翟志刚的大姐哽咽着说:"妈妈病重了......"值班人员立即将这一条消息报告给了上级。依规定,航天员在重大任务期间是不能离开岗位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作为神舟五号任务的预备航天员,翟志刚需要随时待命。如果主航天员出现任何状况,他都一定要能立即顶替上去。这是一个国家级的重大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翟志刚的五哥翟志华却收到了来自家里的另一个电话。原来,早在半个月前,母亲贾桂芝就已经病倒了。但她特意叮嘱家里人:"绝对不能告诉小六(翟志刚排行第六),他正在执行重要任务。"直到这一天,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家人才不得不报信。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航天基地的领导那里。当时的基地领导找到翟志刚,告诉他:"你母亲病重了。"话音未落,翟志刚的眼圈就红了。可是当领导问他是否要回家看望母亲时,翟志刚却坚定地摇了摇头。
后来人们才知道,就在神舟五号发射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贾桂芝曾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女儿说:"等小六这次任务结束了,让他回来看看我......"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到了10月16日凌晨,当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时,翟志刚才得到允许启程回家。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母亲已经在前一天下午永远地离开了。
在齐齐哈尔的老家,邻居们还记得,那天傍晚,贾桂芝老人一直念叨着要看电视。电视里正在直播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新闻。当看到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成功进入太空时,这位将儿子奉献给祖国的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后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1940余公里,这是从航天城到齐齐哈尔的距离。当翟志刚终于赶到家中时,迎接他的是挂满白色挽联的家门。多年以后,人们依然记得,当时的翟志刚跪在母亲的遗像前,紧紧抱着装有母亲骨灰的盒子,失声痛哭。那一刻,他不是航天英雄,只是一个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游子。
二、母子情深线年的黑龙江齐齐哈尔,正值寒冬,贾桂芝抱着刚出生的小儿子翟志刚,站在简陋的土坯房门前。这个贫困的家庭又添一张嘴,对于已经有五个孩子的贾桂芝来说,生活的重担更重了。
邻居王大娘回忆说,贾桂芝每天都要织毛衣到深夜。她接附近居民的织衣活,一件毛衣只挣几毛钱。冬天的齐齐哈尔,夜里经常零下三十多度,贾桂芝就在煤油灯下,戴着补了又补的手套织毛衣,为的就是多赚些钱供孩子们读书。
那时的翟志刚虽然年纪最小,却格外懂事。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主动帮母亲烧火做饭。工厂家属区的老街坊们还记得,常常看到小翟志刚踮着脚在灶台前忙活的身影。寒冷的冬天,他会提前把炉子烧热,等母亲下班回来能喝上热水。
在翟志刚上初中时,家里条件稍有好转。但贾桂芝依然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把钱都花在了孩子们的学习上。当时的翟志刚特别爱看科普读物,母亲就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给他订了《少年科学》杂志。
1984年,翟志刚考入了空军飞行学院。临行前,贾桂芝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缝纫机,给儿子买了一套新衣服和一个旅行包。送儿子去火车站时,她特意带上了一个用旧报纸包着的鸡蛋,说是要让儿子在路上补充营养。但翟志刚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好不容易从邻居家借来的。
2003年10月15日清晨,贾桂芝躺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的病床上,呼吸愈发困难。她的大女儿守在床边,握着母亲枯瘦的手。此时的贾桂芝已经病重多日,但她始终不让家人通知在航天城的翟志刚。
在病床前,贾桂芝告诉大女儿,其实这些年来,她一直默默收集着关于航天的新闻报道。每当翟志刚执行训练任务不能回家时,她就会把这些剪报小心地保存在一个旧皮箱里。即使是在生病期间,她依然坚持看着电视上有关航天的新闻。
就在神舟五号发射的前几天,贾桂芝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建议立即通知家属,但她坚决制止了。她对守在床边的大女儿说:"这次任务对国家多重要啊,可不能因为我的事影响了小六的工作。"
10月15日上午,当神舟五号发射的直播开始时,贾桂芝执意要看电视。病房里的电视信号不太好,画面时断时续,但她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虽然躺在病床上,贾桂芝还是挣扎着想要坐起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贾桂芝向大女儿交代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关于那个装着航天剪报的旧皮箱,她说要留给翟志刚;第二件是叮嘱家人一定要等神舟五号任务完成后才能告诉翟志刚她离世的消息;第三件事则是一再嘱咐,不要让翟志刚因为她的事耽误了工作。
下午三点左右,病房里的电视正在重播神舟五号发射的盛况。贾桂芝用微弱的声音说:"真好,真好......"这成了她留给这样一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十分钟后,这位为国家培养了一个航天英雄的母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直到第二天,当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后,大姐才按照母亲的遗愿,给航天城打去了电话。而此时的翟志刚,正在执行任务后的技术总结工作,完全不知道天人永隔的消息。
贾桂芝去世后,家人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在那个旧皮箱底部,还压着一封未完成的信。信的开头写着:"小六,妈知道你要做的事很重要,但是......"后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再也看不到母亲想要对儿子说的话。
那个装满报纸剪报的旧皮箱,成了贾桂芝留给翟志刚最后的礼物。皮箱里不仅有这些年来所有关于航天的新闻剪报,还珍藏着翟志刚从小到大的每一张照片,以及他在部队立功时的表扬信。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一个母亲对儿子无声的牵挂和深深的期许。
2003年10月16日深夜,当翟志刚匆匆赶回齐齐哈尔的老家时,母亲的遗体已经火化。院子里挂满白色的挽联,邻居们守在院中,等待这位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游子。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齐齐哈尔的夜空飘起了雪花。翟志刚跪在母亲的遗像前,将装有骨灰的盒子紧紧抱在怀中。他的战友们后来回忆说,那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位坚强的战士如此失态。
2008年9月27日,当神舟七号飞船即将发射时,翟志刚站在发射塔下。这一次,他不再是预备航天员,而是即将执行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英雄。在出舱前的最后一刻,他从航天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那是母亲贾桂芝年轻时的影像。
这张照片是翟志刚从那个旧皮箱里找到的。照片上的贾桂芝正站在齐齐哈尔第三机床厂的车间里,身着工作服,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她在工厂食堂工作时拍下的唯一一张工作照。
当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任务返回舱内时,他对地面报告:"报告地面,我完成了任务。"这句话不仅是对指挥中心的汇报,更是对天上母亲的一个交代。
在执行太空任务期间,翟志刚将母亲的照片一直贴身携带。这个细节直到2009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他才首次向公众透露。当主持人问及此事时,这位英雄的声音有些哽咽:"妈妈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看我在太空的样子,这次我带着她的照片上太空,就是要完成她未竟的心愿。"
2011年,在齐齐哈尔市第三机床厂的旧家属院里,翟志刚捐资建立了一个"贾桂芝纪念园"。园中不仅种植了母亲生前最爱的月季花,还立起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贾桂芝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2013年,在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前,翟志刚专程回到齐齐哈尔,在纪念园里驻足良久。园中的月季开得正艳,老邻居们说,这些花开得比往年都要好。三机床厂的退休工人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回忆着那个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的寡妇。
多年来,翟志刚从始至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前,都会带着母亲的照片。2016年,当他作为技术指导参与新一批航天员选拔时,他对年轻的候选人说:"无论飞得多高,都别忘记地面上默默支持你的人。"
在航天城的办公室里,翟志刚的案头一直摆着那个旧皮箱。箱子虽然破旧,但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每当有人问起这个箱子的来历,他就会讲起母亲生前收集剪报的故事。这个装满母爱的旧皮箱,见证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儿子如何一步步走向太空。
2017年春天,在航天城的一次航天员技术交流会上,翟志刚向新一批航天员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培训项目。在这一个项目中,每位航天员都要制作一个"家庭记忆盒",里面装着最珍贵的家庭照片和物品。这个创意源于贾桂芝生前收藏剪报的旧皮箱。
2018年,在贾桂芝纪念园建成七周年之际,齐齐哈尔市第三机床厂的退休工人自发组织了一次追思会。老工人们带来了珍藏多年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78年工厂食堂的集体照。照片上的贾桂芝戴着白色工作帽,正在给工人们打饭。照片背面写着:"桂芝,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职工信赖。"
2019年,航天城专门辟出一块场地,建立了"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在基地的展览馆里,贾桂芝的故事被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展馆中除了展出那个著名的旧皮箱,还原创了一个特殊的场景:一个20世纪70年代的简陋厨房,煤油灯下,一位母亲正在织毛衣。这个场景源于翟志刚童年的线年,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来到航天城参观。当他们在教育基地看到贾桂芝的故事时,一位来自山西煤矿工人家庭的孩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普通工人,她和贾奶奶一样,省吃俭用供我上学。今天我明白了,伟大的事业需要普通人的默默付出。"
2021年春节前夕,齐齐哈尔市决定将贾桂芝纪念园扩建为"航天精神主题公园"。公园内新增了一面由老街坊们提供故事素材的照片墙,记录着贾桂芝生前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她凌晨捡菜的身影,有她在寒夜织毛衣的剪影,还有她站在工厂大门前的姿态。
2022年,在航天城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翟志刚提议设立"贾桂芝航天精神奖",用于表彰在航天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工作者家属。这个提议得到了广泛支持,第一届获奖者是一位默默支持丈夫研制火箭发动机三十年的妻子。
2023年,一部以贾桂芝为原型的纪录片在航天城首映。片中采访了当年三机床厂的工友,他们讲述了贾桂芝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供六个孩子读书的故事。影片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那个装满剪报的旧皮箱上,镜头缓缓拉近,展示着这位母亲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只要国家需要,当妈的就要支持。"
2024年初,航天城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会上,航天员家属们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位年轻航天员的母亲说,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时,她就会想起贾桂芝的故事,然后继续坚持到底。座谈会结束时,与会者一起参观了教育基地里重现的那个简陋厨房,煤油灯的微光中,仿佛依稀可见那位母亲编织理想的身影。